close
內湖地方文化與區志編纂工作甘苦談

文 / 陳金讚 本文曾發表於2009.03.06 第四屆全國地方文史工作者研討會


摘要
一名居住內湖二十三年,非在地人的新移民,持「異鄉變故鄉」的理念,配合熱衷社區服務機會,認識、連結豐富的社區資源,及個人對臺灣鄉土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和多年社區大學「發現臺灣鄉土文化」教學經驗,十餘年來,隻身自費投入內湖地方文史調查與研究工作;因此,對「地方文化」的深耕,和「區志編纂」任務,有著獨特的個人心路歷程及見解,提供分享。
筆者首先將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及臺灣光復後的內湖,以及歷年來,內湖地區舉辦過較大型的地方文化活動,作出扼要、系統化的介紹,好讓看倌們明白作者心目中的內湖「魅力」。再則,說明如何與內湖締結善緣,成立「內湖文化史工作室」,並積極參與社區和學校互動,用心的從事於地方文化推廣工作;其工作期間,較有特殊的表現事蹟和個人著作,也一一臚列陳述。
最後,把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著手規劃的各區區志業務及內湖區志招標過程,還有筆者承辦內湖區志編纂經過,提出個人的檢討與建議事項。文章前言中,筆者談到──「地方文化」是「因」,「區志編纂」為「果」的想法,「因」與「果」兩者關係,在其身上,有著精采的互動組合。地方文化工作的「理想」化,與家庭經濟的「現實」面等問題,如何巧妙的運作,考驗著作者個人的智慧,其中呈現的「甘」與「苦」,點滴在他心頭。

關鍵詞:內湖、地方文化、區志、鄉土誌、內湖文史


壹、前言
在臺灣地區,臺北市是當今的國家首都,集政治、經濟、文化等優勢資源於一身。城市的繁榮進步,是可輕易的從文化面指標中顯現出來;「文化建設」工作,也是當朝為政者重要的施政目標之一。「地方文化」與「社區文化」兩名詞,在大都會的臺北地區,從常民立場來探討,「地方文化」與「社區文化」二者,到底有何差異性?粗淺的分辨,「地方」者,較強調「在地性」,而「社區」者,則突顯出「地域」範圍;若從工作性質來談,其實兩者皆一。
筆者旅居臺北三十五載,內湖也已定居了二十三年;「內湖」異鄉,則已變為「故鄉」,今是一「新內湖人」。由於,定居內湖後的頭十年,熱衷於社區服務工作,間接的常接觸到豐富的社區資源,使得更認識了內湖;本職中的專業攝影與設計工作關係,也培養出對臺灣鄉土文化濃厚的興趣來。所以,事後從事於地方文化工作,變成「理所當然」的好理由;同時,也與內湖結下不解之緣。
民國八十三年三月,筆者「如癡如狂」一頭栽進地方文史圈,不考慮它的結局是否「穩死」如何?就獨力自費為「偉大的理想」目標,一做六年的從田調訪查到編纂出版《內湖傳家寶》鄉土誌書;也從平穩的事業、小康的家庭經濟,到事後的「舉債養家」窘境。這一切都為了個人的興趣、理想與目標;同時,也幫內湖地方文化盡到一份棉薄之力。這期間的心路歷程、甘苦感受,唯有本人點滴心頭。值得慶幸、安慰的「大事」,就是於民國八十四年及八十九年,分別榮獲臺北市政府頒發「市民榮譽紀念章(傑出市民獎,No. 51)」與第四屆「臺北文化獎」(參見圖一),授獎的理由,是「…長期致力改善本市文化生態環境工作,貢獻良多…」。
「地方文化」是「因」,「區志編纂」為「果」;從「地方文化」到「區志編纂」工作,筆者所持的理念,以及心目中的內湖「魅力」如何?願意以毫無保留的態度,分享諸君。


貳、臺北市內湖區簡介
一、清領時期的內湖
於清代初期,漢人移民蒞臨內湖墾荒的年代,從康熙末年起,陸續的分批進入;較著名的有黃純善家族(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山腳許居家族(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郭崇飽家族(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何士蘭家族(祖籍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王傳圓(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林秀俊家族(祖籍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游子蹄與游子彪家族(祖籍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其中的何士蘭與林秀俊兩位先民,在內湖的開發史上,都佔有極崇高的地位,係屬於土地開墾大業戶;何士蘭先民於乾隆六(西元1741)年,至港墘落籍,招佃開拓「內湖莊」;林秀俊先民在乾隆中葉,進入內湖「灣仔庄」,亦招佃拓墾「里族莊」(日治時期改稱「新里族」)。
光緒元(西元1875)年,奏准另設臺北一府,下分淡水、新竹、宜蘭三縣,雞籠及卑南二廳,府治於艋舺;本地「內湖莊」隸屬福建省臺北府淡水縣芝蘭一堡。光緒五(西元1879)年閏三月,實施淡水、新竹分縣而治,縣治設於艋舺;陳星聚正式開府臺北。光緒十三(西元1887)年,臺灣建省;本區隸屬臺灣省臺北府淡水縣芝蘭一堡。依據光緒二十(西元1894)年的淡水縣輿圖,本區劃分內湖莊、里族莊及北勢湖莊三部份。
在清領時期,漢族中的客家、漳州、泉州籍移民,客籍人數最少,漳州籍為最多;泉州府籍的移民,居住在北勢湖、洲仔尾、葫蘆洲和五份地區,均臨基隆河畔;其他內湖大部分的區域,則由漳州籍先民分布其間。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三大祭祀圈組織:一、北勢湖地區泉州籍的鄉親,參加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之宗教活動;二、洲仔尾泉州籍的居民,參與「松山十三街庄」慈祐宮媽祖之信仰;三、漳州人則以碧山巖「開漳聖王」為地方守護神。

二、日治時期的內湖
光緒二十一(明治28;西元1895)年,日本依據馬關條約佔領臺灣後,本區隸屬「臺灣總督府臺北縣直轄芝蘭一堡」,開始推行臺北縣政務。當時,內湖地方事務「總理」,由李光煥擔任。
明治三十(西元1897)年五月,修正地方官制,更改全臺為六縣三廳,並設「辨務署」為下級行政機關,內湖則歸臺灣總督府臺北縣士林辨務署;李光煥再掌庄長。翌年起至明治三十三(西元1900)年,逐年地方再多次改正,本區則分別隸屬「臺灣總督府臺北縣臺北辨務署(明治31年6月至32年6月)」、「臺灣總督府臺北縣水返腳辨務署(明治32年6月至33年9月)」、「臺灣總督府臺北縣臺北辨務署(明治33年9月至34年11月)」。
明治三十四(西元1901)年十一月,日本政府採取「懷柔政策」統治臺灣,再大力改革地方制度,於臺灣總督府下新設置二十廳;並以警察人員掌理推行地方行政大權。當時,本區歸屬「臺灣總督府臺北廳錫口支廳」,分內湖庄為第十區,新里族庄為第十一區。明治四十二(西元1909)年,本區再調整,劃分為北勢湖庄、內湖庄及新里族庄。
大正八(西元1919)年,日本政府廢掉武官總督政治,改為施行文官總督政治,於隔年七月,重新更正「地方機關組織規程」,公佈「臺灣州、郡、市、街、庄制」;並規定「州、郡、市、街、庄」為法人,且於各級設立「協議會」,做為行政首長之參考、諮詢。地方庄長屬官派性質,又各級協議會員,亦同為官選。內湖隸屬「臺灣總督府臺北州七星郡」管轄,郡治設於臺北市;南港與內湖兩區域,合併為「內湖庄」,內湖庄行政官署──內湖庄役場,設於內湖行政版圖的中心地帶──梘頭,首任庄長由郭華讓擔任。從大正九(西元1920)年起,至昭和二十(西元1945)年止,歷任的內湖庄長,分別為郭華讓及郭國仕叔侄二人。
日治時期的內湖境內,土地開發也已達到飽和程度,平原部份,乃以農田為主;較為形成市集的聚落,則有北勢湖老街、港墘老街與梘頭老街。二千戶一萬個住民當中,絕大部分是務農為業,是標準的一處農村社會。

三、臺灣光復後的內湖
民國三十四(昭和20;西元1945)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向盟國無條件投降;我國八年對日抗戰,贏得最後勝利,臺灣重歸祖國懷抱。同年九月一日,於四川省重慶市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九月十二日,國民政府公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規定臺灣省暫設行政長官公署,隸屬行政院,置行政長官一人綜理臺灣全省政務,特派陳儀擔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同年十月二十五日,於臺北公會堂,舉行臺灣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臺灣宣告光復,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行使職權;直至民國三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制為臺灣省政府,並於同年五月十六日,臺灣省政府正式成立。
民國三十五(西元1946)年一月十六日,臺北縣政府正式成立。日治時期原有的「內湖庄」,於同月二十七日,更改為「臺灣省臺北縣七星區內湖鄉」,首位派任鄉長林老英;鄉內初設十一個村。同年七月六日,南港由內湖鄉畫出而單獨成立「南港鎮」。
民國三十六(西元1947)年一月,行政區域調整,廢除七星區,改併入「淡水區」;翌年,內湖鄉再增加洲子及碧山二村。民國三十九(西元1950)年十月,臺灣全省各縣市重新調整行政區域,裁撤區署而成為縣署直轄,內湖鄉即隸屬臺灣省臺北縣。
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大陳列島居民撤退來臺,在內湖首先設立「清白新村」,安置部分的移民;之後的十餘年間,為配合政府的「鼎興計畫方案」與其他的政策,當時的內湖鄉境內,陸續成立十餘處眷村和國會山莊,村子裡的鄉親,皆是來自中國大陸各個省籍。
民國五十七(西元1968)年七月一日,原有「臺北縣內湖鄉」改隸為院轄臺北市內湖區;區內計有十三個里,一百七十五個鄰。六十一年四月,增加為十七個里,二百七十六個鄰。六十三年十二月,再增加為二十個里,三百四十八個鄰。七十九年三月,再增加為三十個里,八百五十四個鄰。八十三年四月,裁撤洲子里。九十一年九月一日,里行政區域再調整,全區現有三十七個里,八百五十九個鄰。截至九十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全區設有戶籍計92,788戶266,808人數。
從民國六十三年,逐漸解除禁建以降,本地實施都市計畫,大興土木,吸引大量的年輕、中產階級、小家庭的臺灣中南部新移民後,內湖已形成一個多元族群的社區;同時,一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純樸農村社會,頓時,大轉變成大都會的文教住宅區與臺灣科技產業的營運總部。


參、歷年來,內湖區舉辦較大型的地方文化活動
從民國八十五年以來,內湖區舉辦過較大型的地方文化活動,有「丙子(民國85)年元宵民俗華會」、「內湖謝水節文化週」、「丁丑(民國86)年內湖上元節」、「內湖丁丑年文化週」和「戊寅(民國87)年內湖上元節」;八十八年二月,舉辦傳統元宵民俗活動——「躍馬攻炮台」熱鬧登場;前臺北市長馬英九親臨主持首創的騎馬式攻炮台「開炮」儀式,馬市長一連投擲二十三發引信鞭炮,才引爆炮台。而後,每一年區公所例行舉辦「躍馬攻炮台」傳統元宵民俗活動至去年為止。八十八年四月,舉辦「親近內湖.山林洗禮」成年研習營,有近百名十八歲至二十歲男女青年參加;活動有法律常識、「內湖鄉土之美」幻燈欣賞、名勝古蹟半日遊、社交禮儀彩妝講座、營火晚會、三路登山健行大會師和內湖山脊(大崙頭山頂)成年禮。
民國八十九年八月,舉辦「內湖熱翻天」活動,計有三十八支隊伍參加,展現了地方基層藝文活力。九十年八月,舉辦「湖光山色嘉年華」藝文系列活動。自八十九年起,舉辦「區民休閒運動會」及九十一年度起,舉辦「區民路跑」活動。另外,民國九十三、九十五及九十七年,盛大舉辦的「夢想國際嘉年華」藝術踩街活動(參見圖二),也獲得地方民眾熱情的參與。
其中,尤以「內湖謝水節文化週」活動,所獲得掌聲最響亮;前文建會副主委陳其南曾當眾誇獎為:「今天,內湖地區的『謝水節』這個是臺灣第一的…」同樣的,也受到了前臺北市長陳水扁的肯定,要求其他的十一個行政區,要輪流舉辦具自有文化特色的社區活動。茲將「內湖謝水節文化週」首創的文化活動內容,簡述如下:以「尋根探源、飲水思源」為主題的都會型社區尋根文化活動,於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十五至二十二日為期八天的時間裡,策劃了靜態的「基隆河流域人文史蹟生態圖片資料展」、「基隆河流域人文史蹟生態學者座談會」、「內湖地方耆老講古會」、「基隆河平溪段、瑞芳段、七堵汐止段、內湖南港段、士林北投大龍峒五場人文講座」;動態項目則包括「開幕儀式」、「基隆河源頭謝水取源水」、「愛水、親水趣味競賽」、「聖水遶境(遶內湖境內20公里路程)」、「水之饗宴──全民聯歡晚會」。
內湖區除了舉辦較大型的文化活動外,同時尚有各鄰里社區的小型活動,種類繁多,琳瑯滿目,例如跳蚤義賣藝文活動、社區音樂晚會、社區時裝表演SHOW、社區大家來辦桌、秋節賞月活動及靜態才藝研習班隊…等。


肆、與內湖締結善緣,從事地方文化工作
一、臺北「貓徙巢」,定居內湖
「臺北」是筆者的第二故鄉──民國六十年,首屆國中畢業後,從出生地彰化溪湖北上萬華謀職當印刷業繪圖(圖案設計完稿)學徒開始,中間除了兩年服兵役外,就長居於大臺北了。六十九年元月結婚,成立新家擇於木柵,七個月後,搬至雙園區;居住三個月,再遷回木柵原址。隔年的九月,又移居景美;一年後,再租屋板橋大觀路二段;板橋住了三年,算是較長的時間。終於,在七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因著內湖地區的「湖光山色、好山好水」景觀所迷戀,而選擇人生首次的置產和定居;從此,不再漂泊了,不再像是貓咪常常搬遷睡巢似的。
定居內湖之後,就熱衷於地方黨務志工服務,曾擔任過小組長、區分部書記、區分部常委、區市黨部青年委員等職;由於是地方志工服務工作關係,因而結交社區眾多的朋友,也因此多認識了內湖大社區。直到從事地方文化工作之後,就堅決的與黨務絕交,讓「文化歸文化」,其目的就是要保持超然客觀的立場。同時,也因著服務地方的機會,導致日後從事於地方文化工作的前因;就這樣子,與內湖締結了善緣。

二、成立「內湖文化史工作室」,推廣地方文化任務
「內湖文化史工作室」創立於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此日,是背著相機開始作紀錄基隆河整治截彎取直工程的紀念日;是一民間在地文史工作單位,其經費採取自費式經營。成立的動機是與其他的文史同好,一樣對鄉土存有的關愛。宗旨為「補白地方誌,保留社區史;協助學校、社區鄉土教育之推廣,地方政府文化活動之發揚。」
工作室主要的任務重點,在於採集並研究內湖地區和基隆河流域的鄉土文史資料。工作內容計有1.蒐集老照片、舊文物、家族史料和口述歷史。2.調查研究老宅、名勝古蹟、地理地質、動植物和其他人文資料。3.辦理「鄉土文化講座」和「巡禮活動」。4.參與和紀錄社區文化活動。5.出版發行鄉土教材專書。

三、積極參與社區和學校互動
十餘年來,內湖區境內舉辦較大型的文化活動中,筆者總是積極的且大多數以志工身分參與其中;由於筆者擁有美學創意的專業養成背景及策劃活動累積經驗,協助規劃和部分活動單元之執行,例如八十五年三月,所舉辦的「內湖元宵民俗華會」活動中,負責安排內湖史蹟觀光導覽圖片展及古蹟巡禮。八十五年九月份,舉行的「內湖謝水節文化週」系列活動裡,擔任活動總企劃和部分活動執行,有社區鄉土教育──基隆河流域人文史蹟生態圖片資料展,和社區尋根之旅──座談會及講座(基隆河各上、下游河段人文講座)。
區內的宗教民俗活動上,也是主動參加的,並且從事活動攝影紀錄工作,例如參加「內湖六角頭媽祖北港朝天宮進香」活動、「內湖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遶境」活動等。
學校鄉土教學方面,同是積極的配合,擔任近二百場梯次的鄉土研習講師和鄉土導覽解說(參見圖三);還有學校鄉土教材的諮詢及審閱工作。此外,學生家長求助提供鄉土資料,也是義務的協助。

四、地方文化(文史)工作中,較有特殊的表現事蹟
十餘年來,由於以個人工作室性質,投入內湖地方文化工作,除了與地方政府──區公所保持夥伴關係外,又常與境內的資源連結,彼此協力服務地方;雖然此份工作是自願的、自掏腰包方式,以有限的個人資源,「歡喜作,甘願受」付出微薄的心力,實現理想中的目標。其中,較有特殊性的事蹟,臚列於下,分享諸君:
1.民國八十五年元旦下午,一群青少年在大金面山(又稱剪刀石山,海拔258公尺)南側半山腰烤肉野炊,不慎引發火燒山;隔日,筆者作災後的影像紀錄,發現被焚毀的山坡上,堆滿棄置大小不規則的石塊和部分的石條成品。從記憶裡,浮現出文獻記載和耆宿口述歷史,曾談及臺北府城牆石材,係來自內湖區北勢湖打石場。為了蒐集更完整的打石現場資料,採取地毯式踏查,發現到運石斜坡道、石條成品和多處打石鑿孔等打石遺跡;乙處被雜草覆蓋近一甲子歲月部分的打石遺跡,終於重現天日。後來,經報紙媒體報導,得到鄉親的重視;同時,建請區公所轉市政府作古蹟鑑定,終於在八十七年五月,公告為市定古蹟。三年後,首度隻身前往小金面山(俗名打石山)半山腰岩壁勘查,也發現了多處打石鑿孔遺跡,已遭風化了;如此,更佐證了百年前北勢湖打石場實際採石範圍。
2. 民國八十五年九月,舉行的「內湖謝水節文化週」系列活動裡,為了強化基隆河「尋根探源」主題,個人全力踏查基隆河流域的人文史蹟生態場域;曾經拿出基隆河上游的等高線地形圖,做現場的比對工作,而且基隆河上游一跑就十餘趟了,不計較考察的成本。在短短的一個月籌畫時間中,激盪寫出七首(〈基隆河頌〉、〈基隆河哭了〉、〈基隆河的希望〉及閩南語〈臺北阿公的話〉、〈懷念內湖先民〉)創作歌詞,打破個人的紀錄。
3. 民國八十九年八月,個人自費著作出版《內湖傳家寶》鄉土誌書(19萬字);此書係利用六年的歲月,一步一腳印深入田野,並且一點一滴積沙成塔努力所完成的(參見圖四)。之後,《內湖傳家寶》鄉土誌書,曾榮獲文建會頒佳作獎。
成就一樁美事之後,總有為人所不知的辛酸淚水參雜其中;《內湖傳家寶》鄉土誌書風光出版後的第二年(民國91年4月底),不忍心的賣掉第一棟住宅,原因是長年以來,地方文史工作副業,視如本職,是為了肩膀上「莫名」的使命感,不計成本開銷;是為了「偉大的理想」而投入不懈。終於,謀生的廣告設計公司業務,就忽略於旁,業績收入直直落;向來不善於理財的個性,致使家庭經濟產生了赤字,形成舉債養家的窘境。
4. 民國九十及九十二年間,內湖區公所委託著作出版地方文化叢書案──《湖光山色話內湖》、《遊賞山水內湖自導式手冊》及《內湖區宗教信仰概況》三冊。
5. 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間,為地方文化資產保留而出面搶救內湖庄役場(舊公所官署)案(參見圖五);於兩個月內,結合地方熱心人士,成立「內湖文化行動聯盟」組織,前後召開八次的搶救研商會議。經近一年努力的奔波下,在九十四年十月十三日,「內湖庄役場」及鄰近的「內湖統制倉庫」由市政府公告為「歷史建築」。今將第一次(民93.12.30)緊急陳請書內容,摘錄於下:「建築啟用於日治時期12年(民國26年)12月的『內湖庄役場』(地址: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42-1號,今為內湖派出所,昔日是內湖鄉公所、區公所)辦公廳舍,今在『臺北市內湖區文德段一小段八十五等地號二十四筆土地都市更新案』計畫中,將遭拆除;此『內湖庄役場』辦公廳舍與左側的『公會堂』(已列市定古蹟,今為內湖區民活動中心),為近百年來,內湖區唯一遺存的舊區政發展,及臺北市僅有的日治時代『庄役場』與『公會堂』並存的歷史見證建築物。懇請 貴局緊急辦理古蹟會勘,並進行文化資產價值鑑定工作。…」。
另外,於九十五年三月三十一日,再次向馬英九市長作緊急陳請,今摘錄主旨內容供分享:「建請暫停『內湖區文德段一小段八十五等3地號24筆土地都市更新案』變更土地用途,並懇請會同各方專家擬具古蹟保存計畫,以『古蹟保存區』將周為五百公尺內之多處重要文化資產(如附件一),規劃為『內湖歷史文化園區』,繁榮地方,造福全民;上述都市更新案,正處於市府有關單位評估審議當中,即將面臨拆除新建命運。事關緊急,懇請 鈞長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之規定及政策面考量,重新修正,以免地方重要文化資產,慘遭拆除而愧對內湖萬世子孫之憾」。
目前,此案尚處在文化局及都市發展局等有關單位的評估審議當中,拆除命運未卜。九十四年四月十二日上午,出席「內湖統制倉庫」文化資產價值鑑定會勘過程中,被一小撮
因開發利益衝突的反方立場人員,當街掛起一白布條「羞辱」,書寫著「鐵皮屋不是古蹟──文化流氓陳金讚滾出內湖」(參見圖六)。事後,自我解嘲,假使為此搶救古蹟案而冠上「文化流氓」頭銜,也是一件光榮、得來不易的榮耀吧?!

五、從事地方文化工作以來的個人著作:
․1995.04 〈社區活動,強強滾--內湖梘頭元宵暝夜弄土地公活動紀行〉
刊登於《臺北畫刊》No. 327期,頁8〜11。
․1996.08 創作〈基隆河頌〉、〈基隆河哭了〉、〈基隆河的希望〉及閩南語〈臺北阿公的話〉、〈懷念內湖先民〉歌詞。
․1996.09 〈樂在鄉土口述歷史工作〉刊登於《臺北畫刊》No.344期,頁16〜19。
․1998.01 出版《陳金讚攝影精選集--內湖美景》
․1999.03 〈都會型鄉土文化的推廣工作--以臺北市內湖區為例〉
刊登於《文化視窗》No.9期,頁18〜25。
․2000.08 著作出版《內湖傳家寶》鄉土誌(19萬字)並榮獲文建會頒佳作獎
․2001.08 《湖光山色話內湖》,臺北市內湖區公所出版發行。
․2001.08 《遊賞山水內湖自導式手冊》,臺北市內湖區公所出版發行。
․2002.12 〈內湖庄客屬家族開拓史初探--以何士蘭家族為例〉
刊登於《臺北縣客家文化半年刊》No.3期,頁74〜86。
․2003.09 《內湖區宗教信仰概況》,臺北市內湖區公所出版發行。
․2004.01 〈尋根探源--找尋基隆河的第一滴水〉
刊登於統一夢公園生活事業出版發行《臺灣人 臺灣事》,頁18〜29。
․2006.10 編纂《內湖區志》,臺北市內湖區公所委託案。


伍、受託編纂內湖區志,甘苦點滴心頭

一、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著手規劃各區區志業務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於民國九十二年間,即著手規劃在轄內十二個區公所,分批次執行區志編纂工作;曾於隔年二月二十七日,召開「區志纂編方法研習會議」及七月十四日的「臺北市各區區志纂編計畫審查研討會」。區志業務以辦理「地方文化特色活動實施計畫」方式實施,並逐年編列預算執行。內湖區志的編纂批次,乃市政府編纂區志計畫的首批(包含內湖、文山及中山三個行政區)任務。之後,依年度預算編列次序為南港區(民國95年)、中正區及大同區(民國96年)、松山區及士林區(民國97年)、大安區及萬華區(民國98年)、北投區及信義區(民國99年)。

二、內湖區志招標過程
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本案(案號:932010)作第一次公開上網徵求服務企劃書;採購金額為新臺幣四十五萬元,決標方式以非複數決標:訂有底價參考最有利標精神得標。資格限制是自然人須具備下列各項之一:1.計畫主持人、協同計畫主持人及子計畫主持人需任職公私立大專校專任助理敎授(含)以上、或公私立學術機構相當於專任助理教授之助理研究員(含)以上,並有參與編纂地方志書經驗者。以上人員須具有參與地方志書編纂工作經驗。2.具文史調查及編纂地方志書之工作經驗,並對本市文史資料有相關著作曾出版者。法人組織參與本工作擔任計畫主持者,應具備前項資格。
第一次公開上網徵求服務企劃書截止期限時,並無「廠商」投標,就連本人也是如此;當時,不投件抱持的理由,是希望有第二人出來纂編內湖區志,能多些文獻資料流傳後世,多給他人機會。因無「廠商」投送關係,故之後改採限制性招標方式。經機關首長核准後,邀請筆者參與議價;當時的吳坤宏區長特別來電請託幫忙,由於盛情難卻,終於答應此份「神聖」的任務。於九十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完成雙方議價手續,決標金額為新臺幣四十五萬元。
本案委託時程為自簽約日(民國94.01.04)起至九十五年六月十日止,全部內容分二期審查;九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前,完成區志內容百分之五十(含)以上編纂工作。其委託項目有一、撰編「臺北市內湖區志」十篇,共十萬字以上;內容含(一)目錄,(二)基本內容(凡例,參見附錄1.;及綱目,參見附錄2.),(三)圖表及照片二OO幅以上,(四)參考書目。二、將撰編內容製作成可編輯之電子(文字、圖片)檔案。

三、內湖區志編纂經過
由於,此案是屬於地方政府正式委託的「官方版」史料志書,內容必須具有正確性及公信力,是要向歷史負責的,所以在纂編過程中,如履薄冰,更以嚴謹、縝密的態度及做法處理。筆者在民國八十九年八月,曾經花六年的時間,獨力完成《內湖傳家寶》地方誌書著作發行,已較有些地方文史的經驗,再度編纂本區志工作,可以站在此基礎上,更加給予發揮。
本案曾於九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上午,假內湖區公所五樓第二會議室,召開「內湖區志期中審查會」;又於九十五年七月三日上午,召開「內湖區志期末審查會」;再於九十五年九月廿七日上午,召開「臺北市內湖區志」案總結審查會。此三次區志審查會中,均邀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兼圖書館主任、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湯熙勇先生暨地方耆宿賢達人士彭景雲老師、謝樹地先生、張福田先生、曹連成先生,擔任區志審查工作。
雖然,本案編纂經費有限,但仍抱著再為地方付出的理念,貢獻個人的文史經驗,排除萬難,例如將內湖社區大學行政職務,近一年時間(民國94年11月至95年9月),採取「半職薪」方式,週一、三、五內湖社區大學上班,其餘日子在家編纂,刻意安排多一些時間,能致力於本案編纂工作;終於,在區志編纂期約內,順利完成本區志編纂任務。於人生經歷當中,又增加了一項實績。
此案總結時,檢送全志「卷首」、「卷一土地篇」、「卷二住民篇」、「卷三政事篇」、「卷四經濟篇」、「卷五交通篇」、「卷六文教篇」、「卷七學藝篇」、「卷八人物篇」、「卷尾」暨圖檔說明文字資料,合計十五萬九千字,超出合約數近六萬字之多。
目前,《臺北市內湖區志》可以在臺北市內湖區公所全球資訊網官方網頁瀏覽參閱,進入路徑為臺北市內湖區公所全球資訊網∕首頁∕認識內湖∕內湖出版品∕內湖區志;網址是http://www.nhdo.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ro?page=478f669e

四、檢討與建議
都會型的區志編纂任務,在臺北市是頭一遭實施,並無「區志」範本參考;假若硬要參閱時,唯有從現有的縣市或鄉鎮志書等著手。對於個人編纂的區志工作效益如何?應該自我反省檢視一番,找出缺點,作為改善及再成長的機會;同時,也是區志增修時最好的經驗。
今從個人編纂立場和給地方政府建言兩方面,虛心及負責任的態度,提出檢討與改善拙見:
(一)由於內湖區志編纂工作,是筆者獨力完成的,與臺北市同批次作業的文山區及中山區,是有差異的;文山區志編纂者,計有十名;中山區志編纂者,共有三員。一人之力,較具有挑戰性;志書編纂的品質,牽涉到個人對史學的素養及執行力付出多寡等問題。再者,編纂時間的運用及管理,編纂素材蒐集的廣度和深度,也是一大考驗。另外,在個人或多人團隊討論互動上,是截然不同;單人無法獲得充分的討論,較容易犯有偏見。本人在此次區志編纂上,偶而會覺得「力不從心」,有「書到用時方恨少」之憾!史學、文學及美學等造詣,應及時再多加強化。
(二)規劃編纂時間上,應視預定成果與人力投入多寡而評估;「慢工出細活」,是有它的道理,避免倉卒成軍或應付了事。
(三)編列編纂經費上,應予合理化;儘可能採取寬裕方式,如此可兼顧到編纂品質問題。
(四)志書的編纂工作,在地方算是一樁大事,應廣為週知民眾,鼓勵主動參與;可多關心並提供史料或老照片等文物,以利編纂。
(五)地方政府(區級)應設法編列常年預算,成立文獻專責單位或專人承辦,使地方文獻得以永續經營;並定期增修志書,或不定期的文獻專刊彙編發表。
(六)活化志書史料,鼓勵地方中小學校善加運用,並轉化編印成鄉土教材,廣為流通。
(七)志書史料編纂,是追求真實性、客觀性及公平性,應避免人為干擾。


陸、結語
因個人對地方文化的熱愛,而更願意親近鄉土;
因個人對地方文化的執著,而肩負莫名的使命;
因個人對地方文化的理想,而舉債養家不後悔!
上述所言,就是筆者十餘年來,從事地方文化工作的寫照。至於,區志編纂與地方文化任務,更要:
以宇宙宏觀角度,端看地方文化發展;
以史學責任立場,紀錄地方文化史料;
以好奇關愛態度,體驗常民文化內涵;
以三不朽之精神,為地方文化多立言;
以永續深耕方式,做好地方文化傳承。
共勉之!


附錄1. 內湖區志凡例:
(一)內湖區志內含八篇(篇各一卷),並卷首、卷尾,凡十卷。八篇依序為土地篇、住民篇、政事篇、經濟篇、交通篇、文教篇、學藝篇、人物篇。
(二)內湖區志各篇以下為章、節、項、目,依內容特性之需要分列。
(三)內湖區志採用本國紀年,附以西元紀年。日據時期加註日本紀年。
(四)內湖區志各章之註釋、資料引用、註明出處等,分別附在當頁下,參考書目彙列於該篇之末,或各章分列。
(五)內湖區志涵蓋之空間以內湖行政區域為範圍,時間以有歷史記載起至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為止。
(六)內湖區志人物篇採傳及表二種體裁,援生人不立傳之例,收錄對本區發展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不受本市、區籍屬限制;並輯收出生於內湖區,對臺灣及世界有重要貢獻之人物,以出生日期為序排列。
(七)大事紀,採編年體。


附錄2. 內湖區志全志綱目:
壹、卷首
一、序
二、凡例
三、史略
(一)史前
(二)明清時期
(三)日據時期
(四)臺灣光復後
(五)各里沿革
貳、卷一 土地篇
一、封域
二、名勝
三、古蹟
參、卷二 住民篇
一、人口變遷
二、宗教
肆、卷三 政事篇
一、行政
(一)清代的一般行政
(二)日據時期的一般行政
(三)臺灣光復後臺北縣時期的一般行政
二、土地行政
(一)三七五減租
(二)公地放領
(三)實施耕者有其田
(四)實施都市平均地權
三、公共建設
(一)都市計畫
(二)營建工程
(三)水利工程
1.灌溉
2.防洪工程
伍、卷四 經濟篇
一、經濟發展
二、農林業、漁業、畜牧業
三、商業
四、科技園區
陸、卷五 交通篇
一、運輸
(一)道路交通
(二)橋樑、津渡
二、捷運
柒、卷六 文教篇
一、文教行政
(一)清代及日據時期的教育
(二)義務教育
(三)中等教育
(四)高等教育
(五)社會教育
捌、卷七 學藝篇
一、藝術 (含文學等)
二、體育
玖、卷八 人物篇
一、傳記
二、人物表
壹拾、卷尾
一、大事紀
二、全志索引
三、編纂經過
編纂委員名錄




參考書目:
1. 陳金讚:〈都會型鄉土文化的推廣工作--以臺北市內湖區為例〉,《文化視窗》No.9期
(民國88年3月),頁18〜25。
2. 陳金讚:《內湖傳家寶》,民國89年8月8日,初版一刷。
3. 陳金讚纂編:《臺北市內湖區志》,民國95年10月,官方網站電子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